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大学期间就以油画作品参加过1985年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画展,这个展览曾经让很多名不见传的画家迅速走红,但杨家永却并未就此进入现代油画家的行列,相反,他转向了学院,进入张仃工作室学习中国画。毕业后不久,他回到江南,开始了近二十年的中国画的探索之路。
《水乡》
三十年多来,杨家永的画风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扑面而来的宁静的感受和越来越大气的感觉。
取法自然的化育能力
取法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创造的过程,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绘画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而意象世界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的化育过程。
《烟浮远岫》
《小溪弯弯》
从杨家永画面构图元素上看,他经常采用托物寄意的表现手法,江南民居的白墙灰瓦、翘角飞檐、小桥流水等等典型中华文化元素在他的画作中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缘事缘情而发的艺术表白。
家永的性格带有强烈的双面性,一方面梗直、豪爽,而另一方面又沉静、多情。他在江南有过长期游历的经历,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小树林》
《峡江行舟》
在日常生活的平静外表下,人们看不见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在孕育、奔腾、蓄势待发,曾经有过的大悲、大喜、大苦、大乐均被江南的灵秀妩媚、多姿多彩所征服,经过他内心的整合梳理最终定位“宁静”的意象世界上,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
这种诗意的存在,既是江南山水原本具有的文化属性、精神品格,更是画家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境界、审美追求。
他山风景和胸中意象在这个层面上合而为一,因此,画作中笔之迹、墨之韵、水之气、心之意无不显得妙趣天成,构成了圆融博大的宏伟意象。
气象浑成的中和之美
绘画是一种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又不仅仅只是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特别看重动态的美感,所谓“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初看起来静和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其中正体现了中国画中所蕴涵的深厚哲学意味,也表现出国画家们对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宇宙关系的体悟能力。
《溪谷山村》
《西山烟岚》
杨家永的画取材看似平淡,不过他自己倒是很钟情于这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并力求透过这种外表的不张扬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
他的表现日常景致的画特别耐读,特别有意味,常常能使人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这种久违的感觉,实际上是画家面对这个日益变动、文化越来越多元的现实世界时,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不断追问、探求、发现,并力图展现其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意识的尝试。
《微风和煦》
虚静的世界
读杨家永的水墨画,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清净的圣地,在他的笔下,江南水乡已幻化为氤氲空灵的虚静境界,宛如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这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也是画家自己的理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在杨家永的山水画中,绝看不到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只有永恒的“虚、静”之“明”;他的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复杂构图和笔墨技巧,但却如同低吟浅唱的古曲,给人绕梁三日、绵绵不绝之感。对技巧的潜隐并非是否定技巧,而是将其蕴含在氤氲润泽的画面当中,以此达到“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的效果。
《寂静》
《红阳伞》
从技法上看,杨家永的作品有两个特点。
首先,在墨与色的运用上,画家擅于将光影的深浅与墨色的浓淡及晕染效果融合在一起,以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幽深宁静的空间。通透明澈的光影与层次分明的墨色相融和,产生出梦幻般的奇妙效果。
《临泉山村》
《万壑云烟》
其次,在用笔上,杨家永将写实技巧融入传统笔墨语言当中,充分显示出用笔的灵活性。画家围绕物象的形态和走势来运笔,既照顾到物象的客观形态,也照顾到用笔的流畅和韵致。
《小桥流水树交加》
《京西爨底下村》
通过对笔墨语言和画面结构的巧妙运用,杨家永将他的作品意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可以“虚”、“静”二字概括。
《山中消夏》
《侗乡即景》
《山歌》
《闲梦江南-四条屏》
《梦里水乡四五家》
《山村烟雾》
《平林秋霭》
《和风静水》
《水静舟闲》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