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家永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虚静的世界——读杨家永的水墨画

2014-09-07 10:58:4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张晓凌
A-A+

  消瘦的面庞、淡定的神情以及颌下的长须,使杨家永恍如从中古走来。他像一个蛰伏在都市里的隐士,在自己的理想国度中沉默潜行。
 杨家永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大学期间就以油画作品参加过1985年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画展,这个展览曾经让很多名不见传的画家迅速走红,但杨家永却并未就此进入现代油画家的行列,相反,他转向了学院,进入张仃工作室学习中国画。毕业后不久,他回到江南,开始了近二十年的中国画的探索之路。直到2002年,杨家永才以《水乡》参加了一个中国画作品展,这离他第一次参加油画展,已经整整过去了17年。此间的辗转彷徨、艰辛苦楚是可以想见的。然而,这一切的艰难曲折换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的作品终于以清新的个人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

  读杨家永的水墨画,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清净的圣地,在他的笔下,江南水乡已幻化为氤氲空灵的虚静境界,宛如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这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也是画家自己的理想境界和审美追求。在杨家永的山水画中,绝看不到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只有永恒的“虚、静”之“明”;他的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复杂构图和笔墨技巧,但却如同低吟浅唱的古曲,给人绕梁三日、绵绵不绝之感。对技巧的潜隐并非是否定技巧,而是将其蕴含在氤氲润泽的画面当中,以此达到“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的效果。


  从技法上看,杨家永的作品有两个特点。首先,在墨与色的运用上,画家擅于将光影的深浅与墨色的浓淡及晕染效果融合在一起,以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幽深宁静的空间。通透明澈的光影与层次分明的墨色相融和,产生出梦幻般的奇妙效果。《水静舟闲》(2009)表现的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夏日图景,浓密的树荫掩映着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在这件作品中,墨的运用极为畅快,画家将大块的墨团在画面上晕染开来,再通过色破墨或者墨破色的手法,烘托出江南夏雨后的那种润泽、苍翠的韵味。在墨色的相互染映下,画面上光影徘徊,空间变得幽深、开阔。《积雨空林》(2006)则将墨与色的相互重叠、晕染用到极致,墨的自然晕化与墨块、墨点的皴擦构成了一个充满意象的完美世界。在《嘉树蹊径》(2008)中,画家更是充分利用了水墨互破的方法,层层叠染的墨色在画家的手中化为青翠、茂密的山林,近景的溪水在淡墨的皴染下,变得通透、轻盈。这种墨的皴染在《心与溪清澄》(2009)中变得厚重,在层层叠染之下,墨如黑漆,从墨间透出的淡黄色在其映衬下变得透亮无比,仿佛光线是从树林背后照射而来,光感和墨色令人惊诧地融为一体。《郊野秋艳》(2007)是一件着色浓重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杨家永运用了大量的绿色和黄色,在淡墨的背景中,点染出树叶的金黄和深绿。色彩在湿润的墨色中渲染开来,造成色墨交融的渗透效果,烘托出艳秋的热烈气氛。《丹叶青山》(2005)更是利用了色墨互渗的特点,将大片的中黄、淡黄、橘黄与浓淡不一的湿润墨色相交接,使墨与色自然渗化开来,又交融在一起。这种融和墨与色,利用两者互渗的效果来营造画面气氛的方式在《秋郊池塘》(2007)、《清溪濯足》(2007)等作品中也可见到。对于墨与色的熟练运用,使杨家永的作品具有墨色交融、淡雅精致的空灵感,这几乎成了他作品的标志性风格。


  其次,在用笔上,杨家永将写实技巧融入传统笔墨语言当中,充分显示出用笔的灵活性。画家围绕物象的形态和走势来运笔,既照顾到物象的客观形态,也照顾到用笔的流畅和韵致。《清风》(2008)中的黑瓦白墙被画家纯化为墨块、线条和空白。从造型上看,画面上的老屋、小桥显然具有相当的写实性,但其笔墨语言却极为传统。画家充分利用了笔墨的特有趣味,将线的柔润与面的深重,色的浑厚与墨的华滋,统帅于灵活的用笔下,使之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在《闲梦江南》(2009)中,墨色幻化为线与面的抽象元素,在回返往复的黑白结构中,江南的那种黑白相衬、浓淡相宜的节奏感显现出来。杨家永还有一种细密的用笔方法,如《归》(2007)中对于树林和草地的描绘,在湿的底子上,利用皴、挑、擦、点的方法,塑造出细密、滋润、繁杂的效果。《清溪濯足》(2007)采用反复皴擦的方法,结合繁复细密的用笔,将林间树叶的浓密和草地的郁郁苍苍表现了出来。这样的用笔还可以在《积雨空林》(2006)、《山列千重静》(2008)上见到。用笔的灵活多变,给杨家永的创作带来许多新奇清新的效果,而笔法与墨法的相互融合,最终带给作品的是画面与心境的完美结合。


  通过对笔墨语言和画面结构的巧妙运用,杨家永将他的作品意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可以“虚”、“静”二字概括。一、虚。虚是一个通往远的阶梯。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只有“虚”才能“远”,只有“远”,才能“返”,故老子说“远曰返”。只有在“远之必返”的回环往复中,绘画中的生命形态才能生生不息。而画家只有虚廓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心无挂碍,才可达到虚空、浩远的境界。这种心境的虚空,在画家的作品中则可表现为对空白的妙用。在杨家永的画面上,对于空白的利用十分常见,例如《闲梦江南》中重复出现的空白,《初春》中绿色掩映的白墙,《小路》中皑皑的山中白雪,《闲云随舒卷》中的远处白云,无不具有了虚空的澄明和灵动。二、静。庄子将静与精神联系起来,即如他所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画家只有经历多年的磨砺,才能将激越的情感沉淀为宁静的意象,落在画面上“忽焉而淡,忽焉而浓,就其胸次,万象皆空” (郑燮),只有这样,画面上所呈现的意象才能达到“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司图空)的境地。杨家永在江南的经历,孕育出他沉静多情的性格,曾经随生活的变迁所体验的悲喜逐渐被江南的灵秀妩媚所平抚,内心的激越情感最终沉淀为平静的空灵世界。“静”的意象在杨家永的绘画中无处不在,如《风静小舟平》(2008)、《小桥水影》(2008)、《凉月淡孤舟》(2008)、《水静舟闲》(2009)、《积雨空林》(2006)、《半日闲》(2009)等。可以说,杨家永的山水是一个虚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画家静观默照的心灵在精心构造的意象形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杨家永的作品中冲和淡雅的独特韵味,既源于他宁静澄澈的心境,也源于他对于传统笔墨的坚守和机智改造。对于杨家永来说,笔墨不但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还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无疑是必须坚守的。在杨家永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活泼泼的生机,这是一种静穆的观照带来的艺术飞跃,是“澄怀味象”之后的“万趣融其神思”的升华。在这样美的观照中,我们感受到涤荡澡雪般的宁静和美丽。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家永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